以前的家庭坐在一起唠家常,现在家庭聚会,一个孩子一个手机安静的玩。屋子里面非常的“安静”。尤其是小孩子,现在小孩通过手机了解世界,短视频上很多快节奏的视频,看完之后,很难静下来枯燥的学习。一个朋友的孩子,以前放学还会跟她聊两句同学间的趣事,现在一进门就躲进房间锁门,手机屏幕亮到半夜;上周她趁孩子睡觉收走手机,孩子醒了直接摔了杯子,吼着 “你凭什么动我东西”,母子俩冷战了好几天。她想不通:明明是为了孩子好,怎么越管,孩子越叛逆,手机瘾还越重?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?怎样才能有效的沟通,少一些叛逆呢?
孩子手机成瘾加重叛逆
叛逆期的孩子,手机里藏着他们的 “自主权”。13-16 岁的孩子,总想着 “我长大了,能自己说了算”,可现实里,家长总盯着他们的成绩、催着写作业,连穿什么衣服、跟谁玩都要管。而手机不一样 —— 什么时候刷视频、跟同学玩多久游戏,全是自己定,不用听别人唠叨。这时候家长要是硬收手机、断网,孩子会觉得 “你连我这点能自己做主的事都要管”,反而更反抗。就像邻居家的男孩,妈妈没收手机后,他偷偷用攒的零花钱买了个二手手机,藏在书包最底层,上课都敢偷偷玩;你越禁止,他越觉得 “手机是我唯一能自己掌控的东西”,抓得更紧,叛逆也更厉害。
展开剩余65%还有个更扎心的真相:很多时候,孩子沉迷手机,是因为现实里 “没人陪”。有次我去朋友家,她一边喊孩子 “别玩了”,一边低头刷着自己的短视频,孩子嘟囔 “你不也在玩”,她立马火了 “我是大人,你能跟我比?” 其实孩子心里门儿清 —— 你嘴上说 “陪他”,却宁愿刷手机也不跟他聊两句;他想跟你说新学的篮球技巧,你嫌烦 “赶紧写作业”;他分享好玩的游戏,你直接打断 “玩这个有什么用”。慢慢的,孩子觉得 “跟你没话说”,只能躲进手机里找存在感 —— 跟同学组队打游戏有人夸 “打得好”,刷短视频有人点赞,这些在现实里得不到的认可,手机里都有。这时候家长再禁止手机,孩子能不叛逆吗?他会觉得 “你连我最后一点开心都要夺走”。
其实想解开 “手机成瘾 + 叛逆” 的结,不用硬来,试试这三个办法,比吼和收手机管用多了。
第一个是 “定规则前,先听孩子说”。别一上来就说 “每天只能玩 1 小时”,可以找个孩子心情好的晚上,坐下来聊:“妈妈知道你跟同学玩游戏很开心,也明白你需要自己的时间,但是总玩到半夜,第二天上课会困,咱们能不能一起商量个时间?” 比如孩子说 “想玩 1 个半小时”,你可以说 “1 个半小时也行,但晚上 9 点半必须交手机,要是做到了,周末可以多玩 20 分钟”。这样孩子觉得 “你尊重我”,不是被命令,反而更愿意遵守。我另一个朋友就是这么做的,以前她儿子总偷偷玩到凌晨,现在到点会主动把手机放客厅,还会跟她说 “今天作业写得快,能不能多玩 10 分钟”,反而好沟通了。
第二个是 “你先放下手机,孩子才会放下”。要是你下班回家就窝在沙发刷手机,却对着孩子喊 “别玩了”,孩子肯定不服气。不如每天留半小时 “无手机时间”—— 比如晚上 7 点到 7 点半,全家把手机放一边,一起做饭、聊学校的事,或者跟孩子下盘棋、拼拼图。有个妈妈跟我说,以前她儿子吃饭都盯着手机,后来她每天陪儿子看 15 分钟纪录片,聊里面的内容,慢慢的,儿子吃饭时会主动说 “妈妈,今天别玩手机了,咱们聊纪录片里的恐龙吧”。孩子在现实里找到有意思的事,自然不会总想着手机。
第三个是 “别总盯着手机,多看看孩子的‘小需求’”。比如孩子跟你说 “今天跟同学玩了新游戏”,别打断他,试着问 “这个游戏怎么玩呀?是不是要跟同学配合?”;他刷到好玩的短视频给你看,别不耐烦,认真看两眼说 “这个确实有意思,你觉得哪里最好笑?”。孩子会觉得 “你愿意了解我喜欢的东西”,心里跟你的距离近了,慢慢就会愿意跟你聊更多,也不会把手机当成 “唯一的寄托”。
其实叛逆期的孩子,不是想 “对着干”,是想证明 “我能自己做主”。手机只是他们找存在感的工具,要是咱们能少点 “控制”,多点 “理解”,帮他们在现实里找到乐趣和认可,他们自然会慢慢放下手机,也愿意跟咱们好好说话。毕竟,孩子最想要的,从来不是手机,是你的看见和信任啊。
发布于:河南省中能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